緩役
成語(Idiom):緩役
發音(Pronunciation):huǎn y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行走緩慢、節奏緩慢。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緩役是由“緩”和“役”兩個詞組成的成語。“緩”意為慢慢地、不急促地,表示行動的緩慢;“役”指行走、腳步。緩役一詞形象地描繪了行走緩慢、節奏緩慢的情景。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描述人的行動遲緩、行走慢慢的情況。也可以用來比喻某種工作或進程進行得慢、效率低下。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緩役一詞最早出自《呂氏春秋·季秋紀·緩役》一篇。相傳戰國時期,齊國的國君想要讓百姓加快勞動進度,于是下令禁止人們行走緩慢,要求快速前進。而當時有一位名叫黃石公的智者,他認為人們的勞動應該有節奏,不能過于急促,于是他向國君進言:“人們的行走應該緩慢,以保持體力和精力,這樣才能更好地完成任務。”國君聽從了黃石公的建議,改變了原有的命令,人們也因此能夠保持良好的勞動狀態。后來,人們就用“緩役”來形容行走緩慢、節奏緩慢的情況。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形容詞+名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步履緩役地走進了教室。
2. 這個項目進展緩役,需要加快進度。
3. 他行動緩役,總是拖拖拉拉的。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緩役”聯想為一個人在行走時腳步緩慢、節奏慢慢的樣子。可以通過想象一個慢動作的影像來幫助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其他與行走緩慢相關的成語,如“邁蝸步”、“蹣跚”等,進一步豐富詞匯。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走路緩役,總是被同學們追到。
2. 初中生:她的步伐緩役,仿佛在欣賞風景。
3. 高中生:他的學習進度緩役,總是需要加班補課。
4. 大學生:他緩役地走進了面試的房間,給人一種深思熟慮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