闕竦
成語(Idiom):闕竦
發音(Pronunciation):quē sǒ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人或物因驚恐而呆立不動,喪失了行動能力。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闕竦是由“闕”和“竦”兩個字組成的成語。闕指大門兩側的柱子,竦指驚恐。闕竦形容人或物因驚恐而呆立不動,喪失了行動能力。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闕竦常用于形容人或物在遭遇突發情況或驚嚇時,表現出驚恐而無法行動的狀態。可以用來形容驚慌失措、不知所措的表情或姿態。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闕竦的故事起源于《史記·平準書》中的一則故事。相傳,戰國時期,趙國的將軍李牧率軍攻打齊國。李牧部下的士兵李廣因為懼怕齊國的強大勢力,戰前竟然出現了闕竦的情況,呆立不動。李牧見狀,大聲責備李廣,鼓勵他勇敢面對敵人。李廣受到激勵,最終戰勝了齊國。從此,闕竦成為了形容人在面對困難時呆立不動的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形容詞+動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面對突然發生的意外事故,他完全闕竦了,無法做出任何反應。
2. 在面試時,她因緊張而闕竦,無法回答問題。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闕竦與“呆若木雞”聯想起來,因為闕竦的人或物呆立不動的樣子就像是一只呆若木雞。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闕竦意思相近的成語,如“目瞪口呆”、“驚慌失措”等,以豐富詞匯量。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聽到了一聲巨響后,嚇得闕竦在原地,不敢動彈。
2. 初中生:當老師宣布突然有一場考試時,全班同學都闕竦了,不知道該怎么準備。
3. 高中生:面對高考的壓力,很多學生會感到闕竦,不知道該如何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