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蠟
基本解釋
口脂的一種。 唐 白居易 《臘日謝恩賜口蠟狀》:“今日蒙恩,賜臣等前件口蠟及紅雪澡豆等。”
成語(Idiom):口蠟
發音(Pronunciation):kǒu là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說話時結巴、口齒不清。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口蠟是一個形容詞,用來形容說話時結巴、口齒不清的情況。它指的是人在說話時,由于緊張、激動或其他原因導致嘴唇發抖,聲音不連貫,不流利。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口蠟常用于形容人在公眾場合發表演講或表達意見時出現口齒不清的情況。也可以用來形容人在緊張的情況下說話結巴。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關于口蠟的故事并沒有明確的來源,但這個成語的意義和形象比喻都很直觀。嘴唇發抖、聲音不連貫的情況很容易引起人們的注意,因此口蠟被用來形容說話結巴的情況。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口蠟是由“口”和“蠟”兩個漢字組成的。其中,“口”表示嘴巴,“蠟”表示發抖。兩個字結合起來形象地描繪了說話時嘴唇發抖的情況。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在演講時口蠟了,講得很不流利。
2. 考試時緊張得口蠟了,一句話都說不清楚。
3. 他在公開場合說話時總是口蠟,需要多加練習。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口蠟”與結巴的形象聯系起來進行記憶。結巴時嘴唇會發抖,就像蠟燭在燃燒時會顫動一樣。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學習其他與說話相關的成語,如“口若懸河”、“口才”等,可以幫助加深對口蠟的理解和應用。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小學生:我緊張得考試時口蠟了,說不出任何答案。
初中生:他在班會上發言時口蠟了,大家都不太能聽懂他說的話。
高中生:演講比賽時,她的口蠟問題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表現得非常出色。
大學生:在面試時,我盡量控制自己不要口蠟,保持流暢的表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