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祀
基本解釋
古代指對日月星辰、社稷、五岳等的祭祀。因其儀式次于祭天地、宗廟的大祀,故稱。《周禮·春官·肆師》:“立次祀,用牲幣。” 鄭玄 注:“ 鄭司農 云:‘大祀,天地;次祀,日月星辰。’大祀又有宗廟,次祀又有社稷、五祀、五岳。”
成語(Idiom):次祀 (cì sì)
發音(Pronunciation):cì s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在祭祀活動中擔任次要角色,比喻被人排擠或不受重視。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成語“次祀”源自于古代祭祀活動。在古代,舉行祭祀活動時,通常會有主祭和次祭兩個角色。主祭負責主持祭祀儀式,而次祭則負責輔助主祭。因此,“次祀”這個成語形容的是在某種活動或場合中,扮演次要角色或被人忽視的情況。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在團隊合作、工作任務等中被排擠或不被重視的情況。也可以用來形容在人際關系中被忽視或不受重視的感受。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荀子·勸學》中有一則故事,講述了一個人在祭祀活動中被貶為次祀的故事。這個故事被后人引用并形成了成語“次祀”。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動賓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在這個項目中,他一直被當作次祀,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
2. 她覺得自己在家庭中就像一個次祀,毫無發言權。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這個成語。可以想象自己在一個祭祀儀式中,被貶為次祀的情景,從而記住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類似的成語,如“默默無聞”、“人心隔肚皮”等,來豐富詞匯量和理解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在班級活動中總是被忽視,感覺自己像個次祀。
2. 初中生:他在球隊中一直被當作次祀,從來沒有機會展示自己的才能。
3. 高中生:在學術競賽中,他被視為次祀,但最終憑借自己的努力獲得了冠軍。
4. 大學生:在團隊項目中,如果沒有發言權,很容易被當作次祀。
5. 成年人:在公司中,如果沒有得到認可,很容易成為次祀,無法得到晉升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