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寒而慄
基本解釋
同“ 不寒而栗 ”。 漢 桓寬 《鹽鐵論·周秦》:“死者相枕席,刑者相望,百姓側目重足,不寒而慄?!?唐 劉禹錫 《答饒州元使君書》:“坐簿書舛錯,為中執法所劾,事下三府,以受賕論,其刑甚渥。于今列郡,不寒而慄?!?巴金 《第二次解放》:“想到那些陰暗的日子,我真是不寒而慄?!?/p>
成語(Idiom):不寒而栗
發音(Pronunciation):bù hán ér l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因恐懼、寒冷或震驚而全身顫抖。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不寒而栗是一個形容詞性成語,用來形容人因為恐懼、寒冷或震驚而全身顫抖的狀態。不寒而栗的“不寒”表示不需要受到寒冷的刺激就能感到寒意,而“栗”則表示身體的顫抖。這個成語形象地描繪了人在面對恐懼或震驚時的身體反應。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不寒而栗常用于描述人們在面對令人害怕、震驚或恐懼的情況時的狀態。例如,當聽到令人恐怖的惡作劇或者看到驚悚的電影時,人們可能會感到不寒而栗。這個成語也可以用來形容人們面對困難或危險時的心理狀態,表示他們感到非常害怕或不安。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古代傳說有一種怪物名為“栗栗”,它的存在使人感到寒冷和恐懼。因此,人們用“不寒而栗”來形容因為恐懼而全身顫抖的狀態。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不寒而栗的成語結構是“不寒而栗”,其中“不寒”表示不需要受到寒冷的刺激就能感到寒意,而“栗”表示身體的顫抖。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當他聽到那個恐怖的故事時,他感到不寒而栗。
2. 她看到那個可怕的畫面后,不寒而栗地閉上了眼睛。
3. 這個驚悚的電影讓觀眾們不寒而栗。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來記憶這個成語。想象自己在寒冷的冬天中,突然感到恐懼而全身顫抖,這樣就能夠形象地表達不寒而栗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其他與恐懼或寒冷相關的成語,例如“心驚肉跳”、“寒氣逼人”等,來擴展對這些主題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7-12歲):當我聽到老師宣布明天有一場考試時,我不寒而栗。
2. 初中生(13-15歲):我看到那個恐怖電影的時候,不寒而栗,不敢繼續看下去。
3. 高中生(16-18歲):我在黑暗的森林里迷路了,不寒而栗地感到了無助和恐懼。
4. 大學生(19-22歲):聽到那個血腥的謀殺案的細節,我不寒而栗,感到了社會的殘酷和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