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Idiom):動之以情
發(fā)音(Pronunciation):dòng zhī yǐ qí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通過感情的動員來引起對方的共鳴或改變對方的態(tài)度。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動之以情是指通過情感的表達和動員來影響他人,使對方產(chǎn)生共鳴或改變態(tài)度。在交流和爭論中,通過情感的表達和動員,可以讓對方更容易接受自己的觀點,從而達到自己的目的。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動之以情常用于感情交流、說服和勸說的場合。比如在演講或辯論中,通過講述真實的故事或情感的表達,可以更有效地打動聽眾,使他們更容易接受自己的觀點。此外,在家庭和友情關系中,也可以通過情感的動員來解決矛盾和問題。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動之以情這個成語最早出現(xiàn)在《左傳》中。相傳,春秋時期,晉國的文公想要攻打齊國,但他的臣子們都不贊成這個主意。于是,文公決定親自上陣,向臣子們展示他對國家的忠誠和決心。文公在大殿上痛哭流涕,表達了自己對國家的深情厚意。最終,臣子們被文公的情感所動,紛紛表示支持他的決策。從此,人們用“動之以情”來形容通過情感的動員來影響他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動之以情是一個由動詞“動”、介詞“之”、介詞“以”和名詞“情”組成的成語。其中,“動”表示感動、打動;“之”表示引導;“以”表示通過;“情”表示情感、感情。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用真誠的話語和動人的故事動之以情,成功地說服了聽眾。
2. 在爭吵中,不要只顧爭論事實,也要動之以情,更容易打動對方。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動之以情”這個成語與情感交流的場景聯(lián)系起來進行記憶。可以想象自己在演講或辯論中通過情感的表達來打動聽眾,從而記住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其他類似的成語,如“以情動人”、“感人肺腑”等,以豐富自己的詞匯量和表達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用動之以情的方式向同學們展示了我的作品,大家都很喜歡。
2. 初中生:老師通過動之以情的教學方法,引起了我們對歷史的興趣。
3. 高中生:在辯論賽中,我們通過動之以情的論述,成功地說服了評委和觀眾。
4. 大學生:在社團活動中,我用動之以情的方式組織了一場慈善義賣活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