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汛
基本解釋
指春、夏、秋三季的漲水期。第一汛叫春汛,或名桃汛、桃花汛、桃花水,汛期大概在清明節后二十日。第二汛叫伏汛,汛期在春汛后至立秋前。第三汛叫秋汛,汛期在伏汛后至霜降前。參閱 清 朱扆 《河防志》卷五。
成語(Idiom):三汛
發音(Pronunciation):sān xù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每年的春、夏、秋三個汛期,用來形容時間長。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三汛是由“三”和“汛”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在中國,每年有三個汛期,分別是春汛、夏汛和秋汛。春汛通常在2月至4月,夏汛在5月至7月,秋汛在8月至10月。由于汛期一般較長,因此用“三汛”來形容時間長。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三汛一詞可用于描述時間長、持續時間較久的情況。例如,可以用來形容一項工程的施工周期長、一個項目的實施時間長等。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三汛一詞最早出現在《莊子·逍遙游》一文中。這個成語來源于中國古代農耕社會,汛期是指河流泛濫的時候,這時農民需要進行灌溉和修筑堤壩等工作。由于汛期較長,因此形成了“三汛”的說法。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三汛是由一個數詞“三”和一個名詞“汛”組成的固定搭配。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項目的實施時間長,涉及到了三個汛期。
2. 由于連續的降雨,今年的三汛時間比往年延長了。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這個成語。可以想象春、夏、秋三個季節的汛期連在一起,形成了一個長長的時間段,從而記住“三汛”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
如果你對中國的農耕文化感興趣,可以了解更多關于中國農耕社會和農民的生活方式的知識。可以了解一些與農耕有關的成語和習俗,進一步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今年的三汛時間比往年長了很多,我放假的時間也變長了。
2. 初中生:這個學期的考試時間跨越了三個汛期,我們需要提前做好復習準備。
3. 高中生:大學的招生工作一般在夏汛之后開始,所以我們要在這個汛期之前抓緊填報志愿。
希望以上學習指南對你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