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不忍覩
基本解釋
眼睛不忍看視。形容景象悲慘。 清 薛福成 《觀巴黎油畫記》:“而軍士之折臂斷足,血流殷地,偃仰僵仆者,令人目不忍覩。”
成語(Idiom):目不忍覩
發音(Pronunciation):mù bù rěn xù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目光無法忍受,無法直視。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形容事物或行為令人無法忍受,無法直視。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丑惡、殘忍、令人痛心的事物或行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了一個故事。相傳秦始皇統一六國后,為了防止人民對他的統治產生懷疑,他下令焚毀了古代文獻和歷史記載,以及對他不利的書籍和文物。這一行為被視為殘忍和愚昧,被人們稱為“目不忍覩”。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目不忍覩是由四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分別是“目”、“不”、“忍”、“覩”。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世界上有些事情真是目不忍覩。
2. 面對那樣的殘忍行為,我實在是目不忍覩。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的方式來記憶這個成語。可以聯想到“目不忍受”,形象地表示無法忍受和直視的意思。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相關的成語,如“目瞪口呆”、“目無法紀”等,來增加對成語的理解和應用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看到動物被虐待的畫面,我覺得真是目不忍覩。
2. 初中生:電影里描寫戰爭的場景讓我感到目不忍覩。
3. 高中生:面對社會上的不公平現象,我感到目不忍覩。
4. 大學生:人們對環境污染的無動于衷讓我覺得目不忍覩。
希望以上學習指南對你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