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脫頤
成語(Idiom):笑脫頤
發音(Pronunciation):xiào tuō yí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笑得連下巴都掉下來了,形容非常開心或大笑的樣子。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笑脫頤是一個形容詞,用來形容人笑得非常開心或大笑得夸張而有趣。頤指的是下巴,脫頤指的是將下巴笑得掉下來的樣子。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該成語常用于描述某人非常開心或大笑的情景,可以用于日常生活、社交場合或文學作品中。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左傳·襄公二十九年》中,故事背景是公元前545年,晉國的襄公在位。當時,晉國有個叫做韓宣子的大臣,他非常喜歡笑,笑起來就會把下巴笑脫頤。一天,襄公問他:“你為什么總是笑得那么開心?”宣子回答說:“我笑是因為我有一個快樂的家庭和幸福的生活。”從此以后,人們就用“笑脫頤”來形容宣子的開心笑容。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笑脫頤是一個由三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笑”表示動作,脫頤表示結果。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聽到那個笑話后,笑得脫頤。
2. 她看到那個搞笑的視頻,笑得脫頤。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用以下方法記憶這個成語:
1. 將“笑”字與“脫頤”聯想在一起,想象一個人笑得下巴都掉下來了。
2. 想象自己聽到一個非常搞笑的笑話,然后笑得脫頤。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你可以進一步了解中國的其他有趣成語和它們的故事起源,以擴大你的中文詞匯量。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我聽到老師的笑話后,笑得脫頤。
2. 初中生(13-15歲):我們在班級聚會上玩得非常開心,大家笑得脫頤。
3. 高中生(16-18歲):在考試結束后,同學們都松了一口氣,笑得脫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