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靷
基本解釋
引車前行的革帶。《后漢書·方術傳上·郭憲》:“車駕西征 隗囂 , 憲 諫曰:‘天下初定,車駕未可以動。’ 憲 乃當車拔佩刀以斷車靷。帝不從,遂上 隴 。” 李賢 注:“靷在馬胷。”
成語(Idiom):車靷
發音(Pronunciation):chē yī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的品行不端正,行為不誠實。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車靷源自于《史記·李斯列傳》中的記載,原指古代馬車上的車軸兩端,用以固定車軸的部件。比喻人心不正,行為不誠實,不可靠。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人的品行不端,行為不誠實的情況。可以用來批評那些經常說謊、欺騙他人的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相傳古代有一位官員,他在擔任官職期間,常常接受賄賂,以權謀私,行為不端。有一天,他乘坐馬車出行,車軸突然斷裂,導致車輛無法行駛。這個故事傳開后,人們就用“車靷”來形容這位官員的品行不端。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由兩個字組成,分別是“車”和“靷”。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常常撒謊欺騙別人,真是個典型的車靷之人。
2. 這個商人信譽不好,總是做一些車靷的事情。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車靷”拆解為“車”和“靷”,并與成語的含義聯系起來。可以想象一個車軸斷裂的場景,來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意思。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了解其他與誠實、品行相關的成語,如“言而無信”、“口是心非”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總是不做作業,老師說他是個車靷之人。
2. 初中生:他為了贏得比賽,不擇手段,真是個車靷之人。
3. 高中生:這個政治家在競選中說了很多謊言,實在是個車靷之人。
4. 大學生:他在工作中經常利用職務之便謀取私利,被大家稱為車靷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