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Idiom):粥少僧多 (zhōu shǎo sēng duō)
發音(Pronunciation):zhōu shǎo sēng duō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粥指稀粥,僧指僧人,多指人多。形容供不應求,供不應求的場合。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這個成語形容供不應求的場合,比喻需求遠遠超過供給,人多物少的情況。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可以用來描述人多物少的情況,如人滿為患的場所,或者需求遠遠超過供給的情況。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南史·慧皎傳》中記載了這個成語的故事。據說,南朝梁時期,有一位名叫慧皎的高僧,他在寺廟里供奉佛前。慧皎每天早上都會煮一鍋粥,然后放在供桌上。然而,由于慧皎的聲望和慈善行為,每天都有很多信眾前來供奉,導致供不應求,粥很快就被取完了。因此,人們用“粥少僧多”來形容供不應求的情況。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這個成語由三個漢字組成,分別是“粥”、“少”和“僧”,構成了一個形象生動的描述。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在春節期間,火車站總是粥少僧多,人滿為患。
2. 這家餐廳的火鍋很受歡迎,經常粥少僧多,需要提前預訂。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將“粥少僧多”與供不應求的場景聯系起來。可以想象在一個餐廳里,人們排隊等候,但是供應的粥非常有限,供不應求,人們只能盡量爭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其他類似的成語,如“人滿為患”、“供不應求”等,來拓展對供需關系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每天放學后,我們的學校門口總是粥少僧多,大家都在等待爸爸媽媽來接。
2. 初中生:考試前,圖書館里總是粥少僧多,大家都在搶著找座位。
3. 高中生:熱門音樂節的門票總是粥少僧多,很難買到。
4. 大學生:選課時,熱門的選修課總是粥少僧多,很多同學都爭相選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