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井
基本解釋
(1).古代井田制的一種單位。以九百畝為一井。《國語·魯語下》:“有軍旅之出則徵之,無則已。其歲收田一井,出稯禾秉芻缶米,不是過也。”《韓詩外傳》卷四:“古者八家而井田,方里為一井。廣三百步長三百步為一里,其田九百畝。”《漢書·食貨志》:“率十二夫為田一井一屋。”《朱子語類》卷一一○:“ 淮 上屯田須與畫成一井,中為公田。”
(2).一口水井;一眼泉水。 北齊 劉晝 《新論·類感》:“龍舉一井,而云彌九天;虎嘯一谷,而風扇萬里。”《魏書·高祐傳》:“又令一家之中,自立一碓,五家之外,共造一井,以供行客。” 唐 姚合 《詠盆池》詩:“莫驚池里尋常滿,一井清泉是上源。”《朱子語類》卷十五:“且如赤子入井,一井如彼深峻,入者必死。”
(3).一個市井;一座市鎮。《詩·陳風·東門之枌序》“歌舞於市井” 唐 孔穎達 疏:“古者二十畝為一井,因為市交易,故稱市井。” 范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一編第三章:“人住邑中必須飲水,因此邑必有井……所以一邑也得稱一井。”
成語(Idiom):一井(yī jǐng)
發音(Pronunciation):yī jǐ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一口井,表示極少、極少量的事物。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成語“一井”源于《左傳·昭公二十四年》:“猶有一井,其水可勝飲乎?”意為一口井的水也只能勉強滿足喝水的需求,形容極少的量。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極少、極少量的事物,強調數量之少。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根據《左傳·昭公二十四年》的記載,昭公問魯國的孔子:“猶有一井,其水可勝飲乎?”孔子回答:“不可。”這個故事意在表達昭公問孔子一個問題,孔子的回答強調了水的數量之少。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要由“一”和“井”兩個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任務的難度非常大,我們只能從一井之水中取水。
2. 這個城市的文化底蘊非常深厚,但只能算是一井之水,不足以比擬大海。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一井”與“一口井”的形象聯系起來,想象一口井中的水非常少,幫助記憶它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通過了解其他與“一井”相似的成語,如“一縷香煙”、“一線希望”等,來擴展對“一井”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我家的狗狗只有一井之水般的食物。
2. 初中生(13-15歲):這本書的內容很少,只是一井之水。
3. 高中生(16-18歲):這個城市的圖書館藏書很有限,只是一井之水。
希望這份學習指南能幫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記憶“一井”這個成語。祝學習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