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移
基本解釋
舊時行用于不相統屬的官署間的公文的總稱。 宋 無名氏 《儒林公議》卷上:“ 拓跋德明 承 繼遷 土宇,志在自守,然其下部族亦時寇抄邊境,及公移究詰,則陽言不知。” 宋 趙彥衛 《云麓漫鈔》卷七:“急急如律令, 漢 之公移常語,猶今云符到。奉行 張天師 , 漢 人故承用之,而道家遂得祖述。” 明 徐師曾 《文體明辨·公移》:“按:公移者,諸司相移之詞也。其名不一,故以公移括之。”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異四·準字諱兩見》:“ 宋 寇萊公 準 作相,諸司公移,諱其名,改為‘準’,至今相沿不易。”
成語(Idiom):公移(gōng yí)
發音(Pronunciation):gōng yí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公移意味著公眾的意見或觀點發生了轉變或改變。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公移是由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分別是“公”和“移”。公指公眾或眾人,移指轉變或改變。公移指的是公眾的意見或觀點發生了轉變或改變。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公移常用于描述公共輿論、政策或觀點發生改變的情況。可以用來描述社會事件、政治變革以及公眾意見的轉變等。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公移的故事起源于《史記·淮陰侯列傳》。故事中,淮陰侯劉邦在起義之初,曾經被一些人嘲笑為“白丁”,意味著他沒有出身并且沒有能力成為一位領導者。然而,隨著他的起義軍隊壯大和取得勝利,公眾開始改變對他的看法,認識到他的能力和價值。這個故事形象地展示了公眾意見的轉變,成為公移這個成語的來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公移屬于形容詞短語類成語,由兩個漢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在經歷了一系列的事件后,公眾對這個問題的看法發生了公移。
2. 這個政策的實施引起了公眾對政府的公移,許多人紛紛表達了自己的不滿和反對。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公移的“公”字理解為公眾,將“移”字理解為轉變。通過聯想公眾的意見發生轉變,來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如果想進一步學習成語,可以了解其他與公眾意見或觀點相關的成語,例如“眾口鑠金”,意思是眾人的嘴舌可以熔化黃金,形容輿論的力量。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經過老師的耐心解釋后,同學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發生了公移。
2. 初中生:在社交媒體上,年輕人們對這個明星的態度發生了公移。
3. 高中生: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和思考,我對這個問題的觀點也發生了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