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舍
基本解釋
見“ 用舍 ”。
亦作“ 用捨 ”。1.取舍。《晉書·范弘之傳》:“ 比干 處三仁之中, 箕子 為名賢之首,后人用捨,參差不同。”《舊唐書·顏真卿傳》:“ 真卿 請皇帝先謁王陵九廟而后還宮。宰相 元載 謂 真卿 曰:‘公所見雖美,其如不合事宜何?’ 真卿 怒,前曰:‘用捨在相公耳,言者何罪?’” 明 張居正 《謝召見疏》:“為祖宗謹守成憲,不敢以臆見紛更;為國家愛養人才,不敢以私意用舍。”
(2).指被任用或不被任用。 宋 蘇軾 《沁園春·赴密州早行馬上寄子由》詞序:“用捨由時,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閑處看。” 宋 蘇軾 《沁園春·答曾舍人啟》:“用舍皆天,孰知令尹之無喜。”
(3).見“ 用行舍藏 ”。
成語(Idiom):用舍(yòng shě)
發音(Pronunciation):yòng shě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精打細算,節省用度。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用舍是指在使用物品或資金時精打細算,節省用度。這個成語強調了節儉和節約的重要性,教導人們要合理利用資源,不浪費。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用舍這個成語常用于描述一個人精明節儉,不浪費資源的行為。它可以用在家庭生活、工作場合或商業活動中,表達對節約的贊賞和提醒。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史記·項羽本紀》中有一則故事,講述了秦末時期的楚漢之爭。楚軍將領項羽在圍困咸陽時,為了節約兵員和物資,下令將多余的舍利石用來當作糧食。這個故事中的用舍成語由此而來。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用舍是一個動賓短語,由“用”和“舍”兩個字組成。其中,“用”表示使用,消耗,而“舍”表示舍棄,節約。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生活節儉,從不浪費,真是個用舍的人。
2. 在這個時期,我們應該更加注重用舍,避免浪費。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用舍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人在使用物品或資金時,非常小心謹慎,像是在仔細稱量和舍棄一樣,這樣就能夠記住用舍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學習用舍之外,還可以繼續學習其他與節約、節儉相關的成語,如“節衣縮食”、“精打細算”等,進一步豐富自己的詞匯量。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要學習用舍,不浪費紙張和水。
2. 初中生:我們應該在日常生活中用舍,節約能源。
3. 高中生:在大學生活中,我要用舍,合理安排時間和精力。
4. 大學生:作為大學生,我們應該用舍,不浪費父母的辛苦血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