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身
基本解釋
指丁口。 清 黃宗羲 《明夷待訪錄·田制三》:“相沿至 宋 ,未嘗減庸、調於租內,而復斂丁身錢米。”《文獻通考·戶口二》:“初, 湖 、 廣 、 閩 、 浙 因偽國舊制,歲斂丁身錢米,所謂丁口之賦。”
成語(Idiom):丁身
發音(Pronunciation):dīng shē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的身體狀況極差,衰弱無力。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丁身是由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丁”指的是瘦弱、衰弱的樣子,“身”指的是身體。因此,丁身形容人的身體狀況非常差,衰弱無力。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丁身一詞通常用來形容人的身體虛弱、病弱或者精神萎靡不振。可以用于描述自己或他人的身體狀況,也可以用于形容某人的工作能力或精神狀態不佳。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關于丁身成語的起源,目前尚無明確的故事或傳說。這個成語可能是在古代民間口頭傳承中逐漸形成的,用來形容人的身體狀況極差。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丁身是一個形容詞性成語,由兩個漢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病得丁身不振,連站起來的力氣都沒有。
2. 這段時間工作太忙了,我感覺自己已經丁身了。
3. 老人身體一直很健康,沒有丁身的苦惱。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為了記憶丁身這個成語,可以將其與形容衰弱的形象聯系起來,比如一個瘦弱無力的人。同時,可以將丁身與“丁字褂”聯系起來,因為丁身和丁字褂在發音上相似,這樣可以幫助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如果你對成語感興趣,可以學習更多與身體狀況相關的成語,比如“龍精虎猛”、“強身健體”等。此外,還可以了解成語的起源和故事背后的文化內涵,這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運用成語。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病得丁身不振,不能參加足球比賽了。
2. 初中生:這段時間學習太緊張了,我感覺自己已經丁身了。
3. 高中生:他長時間的加班導致丁身不振,需要好好休息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