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科
基本解釋
古代考試科目的名稱。 漢 時博士弟子射策甲科,補郎中,乙科補太子舍人。《漢書·儒林傳序》:“歲課甲科四十人為郎中,乙科二十人為太子舍人。” 唐 宋 后進士皆有甲乙科。《新唐書·韓休傳》:“ 休 工文辭,舉賢良……與校書郎 趙冬曦 并中乙科,擢左補闕。”《文獻通考·選舉一》:“自 武德 以來,明經唯丁第,進士唯有乙科而已。” 清 周春 《遼詩話·楊晳》:“﹝ 楊晳 ﹞擢進士乙科,仕至宰相樞密使。” 明 清 稱舉人為乙科,進士為甲科。 清 龔自珍 《己亥雜詩》之七四:“登乙科則亡姓氏,官七品則亡姓氏。”
成語(Idiom):乙科(yǐ kē)
發音(Pronunciation):yǐ kē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乙科是一個表示科舉考試中的第二等級的成語,意為考試中的第二名。它源自古代中國科舉制度,用來形容在考試中取得第二名的人。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乙科是由“乙”和“科”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乙”是古代天干的第二位,用來表示次等、第二的意思;“科”指的是科舉考試中的一個等級。乙科在科舉制度中是一個重要的等級,表示考試成績相對較好但仍然次于第一名。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乙科一詞主要用于形容在考試中取得第二名的人。它可以用來表揚考試成績較好但仍然次于第一名的人,也可以用來自嘲或調侃自己在考試中只取得第二名的成績。此外,乙科也可以用來比喻在某個領域或比賽中取得第二名的人或事物。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乙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科舉制度。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的一種選拔官員的制度,考試分為三個等級,分別是明經、進士和舉人。其中,乙科是進士科中的第二等級,表示考試成績相對較好但仍然次于第一名。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乙科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雖然只是乙科,但他的成績已經相當不錯了。
2. 雖然只是乙科,但他的才華已經得到了認可。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以下方法記憶乙科這個成語:
1. 將“乙科”分成兩個部分,分別記憶“乙”和“科”的意思。
2. 將乙科與科舉制度聯系起來,想象自己在科舉考試中取得了第二名的成績。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如果你對中國古代科舉制度感興趣,可以進一步了解科舉制度的歷史、考試內容和對社會的影響。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在班級期末考試中取得了乙科。
2. 初中生:雖然只是乙科,但他的成績已經相當不錯了。
3. 高中生:他雖然取得了乙科,但他仍然在努力爭取第一名。
4. 大學生:雖然只是乙科,但他的才華已經得到了認可。
5. 成年人:在工作中,我們不能滿足于乙科,應該不斷進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