鳧脛
成語(Idiom):鳧脛(fú jìng)
發音(Pronunciation):fú jì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人走路蹣跚、腿腳不穩。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鳧脛是由“鳧”和“脛”兩個字組成的成語。鳧指的是野鴨,脛指的是腿腳。這個成語形容一個人走路像野鴨一樣搖搖晃晃、腿腳不穩定。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鳧脛一詞多用于形容老年人或身體不太健康的人走路時的狀態。也可以用于形容人在特定環境下走路不穩定,比如在不平坦的地面上行走時。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鳧脛一詞最早出現在《楚辭·招魂》中。這是屈原所著的一篇辭章,其中寫到:“魂兮歸來!尸骨無余!鳧脛鶴膝!時哀時舒!”這里的鳧脛指的是人死后骨骼的狀態,形容骨骼殘破、不穩定。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形容詞+名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年紀大了,經常走路鳧脛,需要別人的攙扶。
2. 這個地方的路面不平坦,走起來有點鳧脛。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鳧脛”與“鴨子”聯系起來,想象一只腳踩在不穩定的水面上的鴨子,走路搖搖晃晃的樣子,這樣可以更容易記住鳧脛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如果你對成語感興趣,可以學習更多與身體動作相關的成語,例如“蹣跚”、“東倒西歪”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跌倒了,走路變得鳧脛了。
2. 初中生:這位老人走路鳧脛,需要別人的幫助。
3. 高中生:這個地方的路面不平整,走起來容易鳧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