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離疏
基本解釋
亦省作“ 支離 ”。《莊子》寓言人物。肢體畸形,于世無補,而坐受賑濟。《莊子·人間世》:“ 支離疏者 ,頤隱於臍,肩高於頂,會撮指天,五管在上,兩髀為脇。挫鍼治繲,足以餬口;鼓筴播精,足以食十人。上徵武士,則 支離 攘臂而游於其間;上有大役,則 支離 以有常疾不受功;上與病者粟,則受三鐘與十束薪。” 唐 權德輿 《古人名詩》:“從此 直不疑 , 支離疏 世事。” 宋 黃庭堅 《次韻師厚病間》之三:“古來 支離疏 ,粟帛王所仁。”
成語(Idiom):支離疏
發音(Pronunciation):zhī lí shū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事物分散、松散、不完整。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支離疏是由三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支”表示支離分散,“疏”表示松散不緊密。這個成語形容事物的結構或組織不完整,缺乏緊密的聯系。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支離疏常用于形容事物的組織或結構松散、不完整,常見于描述事物的狀態、關系或組織結構等方面。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關于支離疏的故事起源并不清楚,但這個成語在古代文獻中已經出現,用于描述事物的分散、松散的特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支離疏是一個形容詞+形容詞+形容詞的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團隊的組織太支離疏了,缺乏有效的協作和溝通。
2. 這篇文章的結構支離疏,需要重新整理。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這個成語。想象一個支架上的物體散落在地上,松散不緊密的樣子,這就是支離疏的形象。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除了支離疏,還有一些類似的成語可以學習,如“支離破碎”、“支離破碎”等,它們都形容事物的分散、松散的特點。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的玩具碎了,變得支離疏了。
2. 初中生:這個組織的成員分散在各個地方,感覺有點支離疏。
3. 高中生:這篇文章的邏輯結構很支離疏,需要重新整理。
4. 大學生:這個團隊的合作關系很支離疏,需要加強溝通和協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