猗抳
成語(Idiom):猗抳
發音(Pronunciation):yī ē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的樣子或動作狼狽、不得體。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猗抳一詞出自《詩經·小雅·鹿鳴之什·猗嗟》:“猗嗟委矣,宜人宜爾。”其中“猗嗟”即為猗抳的古代用法,意為狼狽、不得體。成語“猗抳”形容人的樣子或動作不雅觀,沒有體面的樣子。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猗抳一詞常用于形容人的舉止或行為不得體,不合禮儀或不得體的場合。例如,當一個人在公共場合吃東西發出嘎嘣嘎嘣的聲音,或者一個人行走時不穩定搖搖晃晃,都可以形容為猗抳。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猗抳一詞起源于古代《詩經》中的《猗嗟》一詩。該詩描繪了一個美麗的女子,但她的舉止不雅,不符合禮儀規范,因此形容為猗抳。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猗抳為形容詞短語,由兩個漢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穿著一身破舊的衣服,走起路來猗抳不堪。
2. 她在宴會上大聲咳嗽,舉止猗抳,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猗抳”與“狼狽不得體”的意思進行聯想,來記憶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人狼狽不堪的樣子,舉止不得體,這樣就能夠記住“猗抳”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詩經》中的其他詩歌,了解中國古代文化和傳統價值觀。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在操場上摔倒了,摔得猗抳的樣子,大家都笑了。
2. 初中生:他的打扮很猗抳,穿著一身怪異的衣服,引起了同學們的注意。
3. 高中生:她在校園里大聲喧嘩,舉止猗抳,嚴重影響了學校的正常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