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訓
基本解釋
(1).大義的垂訓。 晉 杜預 《<春秋經傳集解>序》:“曲從義訓,以示大順。”
(2).泛指教誨。 宋 曾鞏 《代皇太子免延安郡王第一表》:“而況皇帝陛下處父子之間,常先義訓,君臣之際,每狥公言。” 元 郝經 《渾元劉先生哀辭》序:“格言義訓,雖屢得聞,而頑鈍椎魯之資,桿棘而不入。”
(3).對字義、詞義的解釋。別于“音訓”、“形訓”而言。《新唐書·儒學傳上·孔穎達》:“ 穎達 與 顏師古 、 司馬才章 、 王恭 、 王琰 受詔撰《五經義訓》,凡百餘篇。” 清 龔自珍 《古史鉤沉論三》:“將欲更 漢氏 也,羣師互有短長,非深於義訓,勇於割聞者,不能也。”
義訓(yì xùn)
發音(Pronunciation):yì xù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通過言辭或行動來表達對道義、道德規范的教導和訓誡。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義訓是由兩個字組成的成語,義指道義、道德規范,訓指教導、訓誡。義訓強調通過言辭或行動來教育他人,使其遵循道義和道德規范。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義訓常用于形容教育、熏陶他人,或者形容通過言辭或行動來向他人傳達道義和道德規范。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左傳·昭公二十五年》有記載:“教亦有方,務在義訓。”這里的“義訓”指的是通過教育來培養人們的道義觀念。后來,這個詞語逐漸演變成了成語,用來形容通過言辭或行動來教育他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謂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經常給孩子們講故事,以義訓的方式教育他們。
2. 在這個家庭中,父母非常重視義訓,他們通過言行來教育孩子們遵循道義。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義訓與教育相關的場景聯系起來,想象一個老師通過言辭或行動來教育學生,以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教育和道德觀念,以及其他與教育相關的成語和俗語。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用義訓的方式教育我們要守時。
2. 初中生:家長通過義訓的方式教育我們要誠實守信。
3. 高中生:老師常常用義訓的方式教育我們要獨立思考。
4. 大學生:大學教育應該注重義訓,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