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鉏
基本解釋
復姓。 春秋 時 魯國 有 公鉏極 。見《左傳·定公八年》。
成語(Idiom):公鉏
發音(Pronunciation):gōng chú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公正廉潔,不受貪贓枉法的官員。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公鉏是由“公”和“鉏”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公指公正、廉潔,鉏指犁頭。公鉏寓意為公正廉潔的官員,比喻不受貪贓枉法,以公正的態度為人民服務。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公鉏一詞常用于贊美廉潔奉公的官員,也可以用來批評貪污腐敗的官員。可以在日常生活、教育、政治等方面使用。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公鉏一詞最早出現在《三國演義》第二十五回中。故事中,劉備在劉表的領地養病,與劉表的幕僚龐統交談時說到:“吾以鉏耕,公以理國。”意思是劉備自比為耕田之人,而龐統則比作治理國家的官員。這個典故后來被引申為對廉潔奉公的官員的稱贊。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公鉏是一個形容詞短語,由兩個單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位官員廉潔奉公,真是一位公鉏之士。
2. 只有公鉏才能擔當重任,為人民造福。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公鉏的發音“gōng chú”與“功畜”進行聯想,意味著只有通過廉潔奉公的功勞才能被人民所接受。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廉潔奉公相關的成語,如“廉潔奉公”、“清正廉潔”等,以豐富詞匯量。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7-12歲):這位老師公鉏,對待每個學生都很公平。
2. 初中生(13-15歲):我們要向公鉏學習,做一個有責任心的公民。
3. 高中生(16-18歲):這位市長是一位公鉏之士,一直致力于改善民生。
4. 大學生(19-22歲):作為大學生,我們應該以公鉏為榜樣,為社會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