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勘
基本解釋
(1).猶對質。 唐 段成式 《酉陽雜俎續集·金剛經鳩異》:“又説對勘時,見一戎王,衛者數百,自外來。”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席方平》:“當堂對勘, 席 所言皆不妄。”
(2).對照比較。 宋 沉括 《夢溪筆談·象數二》:“以兩司奏狀對勘,以防虛偽。”
(3).鎖合。 元 喬吉 《一枝花·私情》曲:“從今將鳳凰巢、鴛鴦殿遮籠教暗,將金縫鎖、玉連環對勘的嚴。”
成語(Idiom):對勘
發音(Pronunciation):duì kà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相互核對、互相比較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對勘是指雙方相互核對、互相比較,以確保事物的準確性和一致性。這個成語常用于法律、審計、調查等領域,表示對照核對的過程。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對勘常用于以下場景:
1. 法律領域:律師在法庭上通過對勘來核實證據的真實性。
2. 審計領域:審計員通過對勘來核對財務報表的準確性。
3. 調查領域:調查人員通過對勘來核實案件的事實和證據。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對勘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晉書·王羲之傳》中。王羲之是東晉時期的著名書法家,他的字跡非常工整,被譽為“書圣”。有一次,王羲之寫了一篇文章,讓別人校對,以確保沒有錯誤。校對的人發現了一處錯誤,王羲之非常感激,并說:“能夠對勘我的文章,真是太好了。”從此,對勘成為了表示核對、比較的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對勘是由“對”和“勘”兩個字組成的,其中“對”表示相互,互相,而“勘”表示核對、比較。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律師對勘了所有的證據,以確保案件的真實性。
2. 審計員對勘了公司的財務報表,發現了一處錯誤。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記住對勘的含義和用法可以使用以下記憶技巧:
1. 關聯法:將對勘與核對、比較的概念聯系起來,想象兩個人站在一起,相互核對著手中的文件。
2. 反義法:對勘是相互核對、比較的意思,與單獨核對相對應。記住對勘的意思,就是記住與單獨核對相對應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如果你對對勘感興趣,可以進一步學習以下內容:
1. 學習其他與核對、比較相關的成語,如對簿公堂、對牛彈琴等。
2. 閱讀相關領域的書籍或文章,了解更多關于對勘的實際應用。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老師讓我們對勘作業,以確保沒有錯別字。
2. 初中生(13-15歲):我們小組的成員經常對勘彼此的答案,以確保答案正確。
3. 高中生(16-18歲):寫作文時,我會對勘自己的邏輯推理是否合理。
4. 大學生(19歲以上):在研究論文中,我需要對勘各種文獻,以確保引用的準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