斥賣
基本解釋
出賣。《史記·貨殖列傳》:“ 烏氏倮 畜牧,及眾,斥賣,求奇繒物,閒獻遺 戎王 。”《漢書·貨殖傳》同此, 顏師古 注:“畜牧蕃盛,其數多則出而賣之也。”《三國志·魏志·齊王芳傳》:“屬到市觀見所斥賣官奴婢,年皆七十,或癃疾殘病,所謂天民之窮者也。” 宋 張世南 《游宦紀聞》卷四:“衣衾斥賣殆盡,方以不達鄉井為慮。” 清 吳偉業 《梅村詩話》十三:“故山別墅,皆榛蕪斥賣,無復向日之觀。”
成語(Idiom):斥賣(chì mài)
發音(Pronunciation):chì mài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公開譴責、斥責和唾棄賣國行為。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斥賣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斥”意為譴責、斥責,“賣”意為出賣、背叛。斥賣表示公開譴責和唾棄賣國行為。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斥賣常用于表達對背叛國家、出賣國家利益的行為的譴責和唾棄之情。可以用于批評那些出賣國家利益、背叛國家的人或行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斥賣一詞最早出現在《史記·高祖本紀》中。當時,劉邦(漢高祖)在起義軍中的同事韓信背叛了他,投降了敵人項羽。劉邦非常憤怒,寫了一封信給韓信的妻子,表達了對韓信的譴責和唾棄之情。在信中,劉邦使用了“斥賣”這個成語,用來形容韓信背叛國家的行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謂結構,由“斥”和“賣”兩個漢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們將那名出賣國家機密的人斥賣為賣國賊。
2. 面對國家利益受損,我們應該一起斥賣這種背叛行為。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人在賣東西的時候被人斥責和唾棄,表示對他出賣的行為的譴責。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相關的成語,如“賣國求榮”、“賣友求榮”等,了解更多關于背叛和出賣的成語。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們班上有個同學幫別人作弊,老師知道后就斥賣了他。
2. 初中生:那個政治家為了個人利益而出賣國家,真是可恥的斥賣行為。
3. 高中生:在歷史上,有很多人因為斥賣國家利益而被人唾棄。
以上是關于成語“斥賣”的全面學習指南,希望對你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