攘畧
成語(Idiom):攘畧
發音(Pronunciation):rǎng lüè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消除外來的侵略、擴張勢力。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攘畧一詞來源于《孟子·公孫丑上》:“吾惡乎攘乎略乎?”意為反對侵略、擴張。攘指排除、消除,畧指侵略、擴張。攘畧的基本含義是指消除外來的侵略、擴張勢力。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攘畧常用于形容國家或個人抵抗外來侵略、維護國家主權的意志和行動。也可以用來形容清除內外的干擾、保護自己的利益。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攘畧的故事起源于戰國時期。當時,各個諸侯國為了爭奪霸權,相互侵略擴張。孟子在《公孫丑上》中提出了攘畧的觀點,主張排除外來侵略,維護國家的獨立和安寧。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攘畧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四字成語,形式為“攘 + 畧”。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我們要堅決攘畧,保衛我們的國家。
2.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攘畧外來的競爭。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攘畧的發音“rǎng lüè”與“嚷略”聯想,想象自己在嚷嚷著排除侵略、保護自己的國家或利益。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攘畧相關的成語,如“攘外必先安內”、“攘害除患”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7-12歲):我們要學習攘畧,保護我們的家園。
2. 初中生(13-15歲):歷史告訴我們,一個國家要想發展,必須具備攘畧的意識和能力。
3. 高中生(16-18歲):攘畧是每個國家都需要面對的重要問題,我們應該努力學習,為國家的安全和發展做出貢獻。
4. 大學生及成人(18歲以上):攘畧不僅僅是國家的事,也涉及到個人的利益。我們要學會保護自己的權益,不被他人侵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