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法
基本解釋
◎ 公法 gōngfǎ
(1) [law of state]∶國家的法令
(2) [public law]∶資產階級法學中指與國家利益有關的法律,如憲法、行政法等。區別于“私法”
近義詞
反義詞
英文翻譯
1.{律} public law; [拉] jus publicum
詳細解釋
(1).猶國法。《管子·任法》:“臣有所愛而為私賞之,有所惡而為私罰之,倍其公法,損其正心,專聽其大臣者,危主也。”《韓非子·有度》:“故當今之時,能去私曲就公法者,民安而國治;能去私行行公法者,則兵強而敵弱。” 宋 王安石 《尚書度支員外郎郭公墓志銘》:“公至,即得其妄,窮而徙之,由此無敢犯公法。”
(2).指國際法。調整各國之間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種關系準則的總稱。 清 薛福成 《通籌南洋各島添設領事官保護華民疏》:“當今辦文照會 英國 外交部,援照公法及各國常例。” 鄭觀應 《盛世危言·公法》:“公法者,萬國之大和約也。”
(3).資產階級法學中指與國家利益有關的法律,如憲法、行政法等。區別于“私法”。
成語(Idiom):公法(gōng fǎ)
發音(Pronunciation):gōng fǎ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公法指的是國家法律法規,公共法律體系。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公法是指規范國家政權組織和行使公權力活動的法律體系,包括憲法、行政法、刑法、民事訴訟法等。公法是國家權力的基本保障,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法律基礎。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公法常常用于法律教育、法律論文、法律訴訟等領域,特別是在涉及國家權力和公共利益的案件中。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公法一詞最早出現在《漢書·食貨志》中,原文是“公法,公家之法也。”意為國家的法律法規,即公共法律體系。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公法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公”表示公共、國家的意思,“法”表示法律、規則的意思。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高中政治課上,老師講解了公法的基本原則。
2. 律師在法庭上引用了相關的公法條款來支持自己的觀點。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公法”與“國家法律法規”以及“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含義聯系起來進行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公法的相關內容,了解不同國家的公法體系以及公法在社會中的作用。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我們應該遵守公法,不做違法的事情。
2. 初中生(12-15歲):學習公法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國家的法律制度。
3. 高中生(15-18歲):公法是政治考試的重要內容,要認真學習。
4. 大學生(18歲以上):在學習法律專業的過程中,要深入研究公法的理論和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