攘善
成語(Idiom):攘善(ráng shàn)
發(fā)音(Pronunciation):ráng shà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不理解、不欣賞善良和美好事物,反而追求邪惡和惡劣的行為。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攘善一詞源自《孟子·公孫丑上》:“人皆有善,而攘之以惡,是謂攘善。”攘善的含義是指人們本來都有善良的本性,但卻選擇追求惡劣的行為。攘善可以用來形容那些不理解、不欣賞善良行為的人,他們常常做出不道德、不公正或惡意的事情,與善良相悖。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攘善常常用于批評那些不善良、不正直、不公平或有惡意行為的人。可以用來形容社會中的不良現(xiàn)象,也可以用來批評個人的不道德行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攘善一詞源自《孟子·公孫丑上》。在這篇文章中,孟子用攘善來批評那些不理解、不欣賞善良的人,他認為人們本來都有善良的本性,但有些人卻選擇追求惡劣的行為。這個成語通過對人性和道德的思考,表達了對善良和美好事物的珍視和呼喚。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攘善是一個動賓結構的成語,攘為動詞,善為賓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人總是攘善,不管別人的感受,只顧自己利益。
2. 政府應該加強法律的執(zhí)行,嚴厲打擊攘善行為。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攘善與相反的概念“愛善”進行對比來記憶。攘善表示追求惡劣行為,而愛善則表示追求善良行為。通過對比記憶,可以更好地理解攘善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攘善與其他成語的關聯(lián)性,如攘外必先安內(nèi)、攘外必先安內(nèi)等。可以通過學習這些相關成語,深入探討人性、道德和社會問題。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們班上有一個同學總是攘善,經(jīng)常欺負別人。
2. 初中生:我們應該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不要攘善。
3. 高中生:攘善的行為不僅對他人造成傷害,也會對自己的人生產(chǎn)生負面影響。
4. 大學生:大學時代是培養(yǎng)良好品質(zhì)和道德的重要時期,我們要遠離攘善的行為。
5. 成年人:社會需要更多的正能量和善良行為,而不是攘善的行為。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為此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