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悛
基本解釋
不悔改。《左傳·哀公二十七年》:“ 知伯 不悛, 趙襄子 由是惎 知伯 ,遂喪之。” 唐 岑參 《阻戎瀘間群盜》詩:“兵革方御寇,爾惡胡不悛?” 明 無名氏 《玉環記·皋逢簫玉》:“知再不悛,乘風捲土,噍類無遺。” 鄭觀應 《盛世危言·善舉》:“曠學則其師督責之,至再至三,仍或不悛,則拘諸改過學堂。”
成語(Idiom):不悛(bù quān)
發音(Pronunciation):bù quā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不悔改、不思悔過,形容人不肯改正錯誤。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不悛是由“不”和“悛”兩個字組成的成語。悛意指悔過、改正錯誤,而不悛則表示不肯改正錯誤、不悔改。這個成語形容一個人犯了錯誤或做了壞事后,不思悔過,不愿意改正,堅持錯誤的態度。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這個成語常用于批評那些不肯改正錯誤、不思悔過的人。可以用來形容那些堅持錯誤的人,也可以用來警示人們要及時改正自己的錯誤。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沒有明確的故事起源,但這個成語體現了中國文化中對于悔過、改正錯誤的重視。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要由兩個漢字組成,形式簡單明了。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犯了錯卻一點不悛,這讓我非常失望。
2. 老師多次教育他要改正錯誤,可他卻一直不悛。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這個成語。將“不悛”與“不改正錯誤”聯系起來,形象化地想象一個人堅持錯誤的態度,不愿意改正自己的過錯。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其他與改過、悔過相關的成語,如“悔過自新”、“改過自新”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偷了別人的鉛筆,卻一點不悛。
2. 初中生:他考試作弊被發現了,但他還是不悛,繼續作弊。
3. 高中生:他犯了錯誤,但卻一直不悛,導致他的人生一蹶不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