滅亡
基本解釋
[釋義]
(動)(國家、種族等)不再存在或使不存在。
[構成]
并列式:滅+亡
近義詞
反義詞
英文翻譯
1.be destroyed; become extinct; perish; die out
詳細解釋
◎ 滅亡 mièwáng
(1) [death;die out]∶消失
帝國的滅亡過程
韓魏滅亡。——《戰國策·魏策》
(2) [ruin;subjugate;be conquered]∶消滅;被征服;被消滅
自取滅亡
(1).不復存在。《書·五子之歌》:“惟彼 陶唐 ,有此 冀 方。今失厥道,亂其紀綱,乃厎滅亡。” 唐 姚合 《從軍行》:“又無遠籌略,坐使虜滅亡。”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胡四姐》:“ 四姐 因言:‘阿姊狠毒,業殺三人矣。惑之,罔不斃者。妾幸承溺愛,不忍見滅亡,當早絶之。’” 老舍 《茶館》第二幕:“ 王利發 真像個‘圣之時者也’,不但沒使裕泰滅亡,而是使它有了新的發展。”
(2).使不存在。《公羊傳·僖公元年》:“上無天子,下無方伯,天下諸侯有相滅亡者。”《漢書·張耳陳馀傳贊》:“及據國爭權,卒相滅亡,何鄉者慕用之誠,后相背之盭也!” 唐 元稹 《人道短》詩:“ 仲尼 留得孝順語,千年萬歲父子不敢相滅亡。” 毛澤東 《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第二章第一節:“ 中國 人民,百年以來,不屈不撓、再接再厲的英勇斗爭,使得帝國主義至今不能滅亡 中國 ,也永遠不能滅亡 中國 。”
成語(Idiom):滅亡(miè wáng)
發音(Pronunciation):miè wá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完全消亡,徹底毀滅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指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或一個集體因各種原因而徹底消亡,毫無希望可言。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國家、民族或集體在戰爭、政治壓迫、自然災害等情況下被毀滅的情景。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成語“滅亡”源自于《左傳·昭公二十三年》:“諸侯不滅亡,必有大國之災。”意指如果諸侯國不滅亡,必定會有大國來災禍他們。后來,這個成語逐漸被引申為指一個國家或民族完全消亡的情況。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動賓結構,由動詞“滅”和動補“亡”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國家經歷了多次戰爭,最終滅亡了。
2. 那個民族在幾百年前就已經滅亡了。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成語“滅亡”與“火光燒斷了王朝的根基”聯系在一起,以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滅亡”相關的歷史事件,了解導致國家或民族滅亡的原因和背景。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這個城市的森林被大火燒毀了,動物們都滅亡了。
2. 初中生:歷史課上學到,古代一些王朝因為內亂和外敵入侵最終滅亡了。
3. 高中生:在研究二戰的時候,我們了解到很多國家因戰爭而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