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雎
基本解釋
猶豫不進貌。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附會》:“若首唱榮華,而媵句憔悴,則遺勢鬱湮,餘風不暢,此《周易》所謂‘臀無膚,其行次雎’也。”按,《易·夬》作“次且”。《管子·侈靡》“次祖” 郭沫若 等集校:“‘次祖’者,趑趄、次且、次雎。”參見“ 次且 ”、“ 次祖 ”。
成語(Idiom):次雎(cì qí)
發音(Pronunciation):cì qí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次品或不稱職的人或物。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次雎是一個古代的稱謂,原指鳥類中次等的雁。由于次雎的飛行能力較弱,體力較差,所以在古代常用來比喻次品或不稱職的人或物。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人或物的不稱職、次品等方面,表示對其不滿或不贊同的情緒。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莊子·養生主》中有一則寓言故事,講述了一個次雎與大雁相爭的故事。次雎自命不凡,認為自己的飛行能力不輸給大雁,于是與大雁進行比賽。結果次雎飛不遠就累倒了,大雁卻飛得很遠。由此故事中的次雎成為了形容不稱職的象征。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由兩個字組成,屬于形容詞性成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部手機雖然貴,但是質量次雎,經常出問題。
2. 這個員工工作態度次雎,總是偷懶。
3. 這個電視機的畫質次雎,根本看不清楚。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次雎想象成一只飛行能力較弱的小鳥,用來形容不稱職的人或物。可以通過與大雁的故事聯系起來記憶,次雎飛不遠就累倒,大雁卻能飛得很遠。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其他與次雎相關的成語,例如“次韻”、“次日”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幼兒園學生:小明的畫畫水平次雎,畫的都是亂七八糟的。
2. 小學生:這本書的印刷質量次雎,很多字都看不清楚。
3. 中學生:那個學生的英語水平次雎,連基本的單詞都不會拼寫。
4. 大學生:這個研究論文的質量次雎,根本沒有什么實質性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