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能
基本解釋
某一項專長或技能。《呂氏春秋·知度》:“正性是喜,羣眾不周,而務成一能。” 高誘 注:“一能,專一之能。” 漢 王符 《潛夫論·實貢》:“一能之士,各貢所長。” 宋 曾鞏 《墨池記》:“推王君之心,豈愛人之善,雖一能不以廢,而因以及乎其跡邪?”
成語(Idiom):一能
發音(Pronunciation):yī né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一個人有一技之長,能夠勝任一種特定的技能或工作。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一能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第一個字“一”表示一個,第二個字“能”表示有能力。一能的基本含義是指一個人具有一種特定的技能或能夠勝任一種特定的工作。它強調一個人在某個領域或方面有所專長,能夠獨當一面,發揮自己的才能。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一能常常用來形容一個人在某個領域或方面的專長和能力。可以用來贊美一個人的才能出眾,也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在某個特定的工作或技能方面非常熟練。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一能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戰國策·齊策一》中。據傳,戰國時期,齊國有一位名叫劉緝的人,他擅長射箭,箭術高超,無人能及。因此,人們稱他為“一能”,意思是他只有一種能力,但這種能力非常出眾。后來,這個稱呼逐漸演變成成語“一能”。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成語“一能”由兩個漢字組成,沒有特殊的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在音樂方面是一能,能夠演奏多種樂器。
2. 她在烹飪方面是一能,能夠做出各種美味的菜肴。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為了記憶成語“一能”,可以將其與一個具體的人物或事物聯系起來,例如劉緝的箭術。可以想象劉緝只有一種能力,但這種能力非常出眾,就像箭術一樣。這樣的關聯可以幫助記憶成語的含義和故事起源。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如果你對成語感興趣,可以學習更多與才能和能力相關的成語,例如“才高八斗”、“出類拔萃”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5-12歲):他是班上的一能,擅長畫畫。
2. 初中生(13-15歲):她在學校的辯論賽中表現出了一能,成功擊敗了其他選手。
3. 高中生(16-18歲):他在數學競賽中展現出了一能,連續獲得多個獎項。
4. 大學生(19-22歲):他是計算機編程方面的一能,開發了一款非常受歡迎的手機應用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