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跡
基本解釋
亦作“ 從跡 ”。1.即蹤跡。追隨仿效;追查。《詩·召南·羔羊》“退食自公,委蛇委蛇” 毛 傳:“委蛇,行可從跡也。” 孔穎達 疏:“動而有法,可使人蹤跡而效之。”《漢書·淮南厲王劉長傳》:“王使人上書告相,事下廷尉治。從跡連王,王使人候司。” 顏師古 注:“從,讀曰蹤。” 章炳麟 《辨詩》:“《七畧》次賦為四家:一曰 屈原 賦,二曰 陸賈 賦,三曰 孫卿 賦,四曰雜賦…… 陸賈 不可得從跡。”
(2).即蹤跡。跡象。《漢書·張湯傳》:“事變從跡安起?”
見“ 從跡 ”。
成語(Idiom):從跡(cóng jì)
發音(Pronunciation):cóng j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從跡是指根據跡象、蛛絲馬跡推測事情的真相或發展趨勢。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從跡是由“從”和“跡”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從跡的意思是根據一些細微的跡象或線索來推測事情的真相或發展趨勢。它強調了通過細致觀察和推理來得出結論的重要性。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從跡一詞常用于描述偵探、調查員或分析師等職業在處理案件或問題時所采用的推理方法。此外,它也可以用于日常生活中,幫助人們通過觀察細節來推測事情的發展趨勢。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據說,這個成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一個故事。故事講述了一個智慧的偵探通過觀察案發現場的蛛絲馬跡,最終成功破解了一樁復雜的案件。這個故事傳承下來,人們開始使用“從跡”這個成語來形容通過細致觀察和推理來得出結論的方法。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成語“從跡”的結構是“名詞+名詞”,其中“從”是動詞,表示通過觀察和推理;“跡”是名詞,表示蛛絲馬跡或線索。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通過觀察受害者的家中發現的一些細節,從跡推測出了兇手的身份。
2. 這位分析師憑借敏銳的觀察力,從跡推測出了市場的發展趨勢。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以下記憶技巧幫助記憶成語“從跡”:
1. 將“從跡”這個詞語拆分成“從”和“跡”,并理解它們的含義。
2. 想象一個偵探通過觀察蛛絲馬跡來推測事情的真相,將這個場景與成語聯系起來。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相關的成語和故事,可以進一步擴展對成語“從跡”的理解和應用。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從跡推測出了小狗的蹤跡,找到了它藏起來的骨頭。
2. 初中生:通過觀察校園里的跡象,我從跡判斷出下雨了,所以帶了雨傘出門。
3. 高中生:我從跡分析了歷史事件的發展趨勢,預測了它的后果。
4. 大學生:作為一名心理學專業的學生,我通過觀察人們的行為從跡推測出他們的心理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