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氣
基本解釋
[釋義]
(1) (名)中醫(yī)指引起發(fā)炎、紅腫、煩躁等癥狀的病因。他的病是由火氣上升引起的。(作賓語)
(2) (名)怒氣;暴躁的脾氣。人不大;火氣倒不小。(作主語)
[構成]
偏正式:火(氣
[同音]
火器
英文翻譯
1.{中醫(yī)} (引起發(fā)炎等的病因) internal heat
詳細解釋
◎ 火氣 huǒqì
(1) [internal heat(as a cause of disease)]∶中醫(yī)指引起紅、熱、腫、痛等陽亢表現(xiàn)的病邪
(2) [anger]∶遇事易動怒
(3) [temper]∶脾氣
人不大,火氣不小
(1).物體燃燒時所發(fā)的熱氣。 漢 王充 《論衡·言毒》:“火煙入鼻鼻疾,入目目痛,火氣有烈也。”《儒林外史》第十六回:“鄉(xiāng)間失火……稻場上都是煙煤,兀自有焰騰騰的火氣。”
(2).“五行”說以火之氣為物質運動的因素之一。古人以其同金、木、水、土等相生相克,并與五音、五色、季節(jié)等等相聯(lián)系,故用以解釋種種現(xiàn)象。《呂氏春秋·應同》:“火氣勝,故其色尚赤,其事則火。” 漢 董仲舒 《春秋繁露·五行五事》:“電者,火氣也,其音徵也,故應之以電。”《晉書·郭璞傳》:“又歲涉午位,金家所忌。宜于此時崇恩布澤,則火氣潛消,災譴不生矣。”《法苑珠林》卷七:“云何春熱?時……地已燥坼,水氣向下,火氣向上。”
(3).火力的強弱程度。 元 李好古 《張生煮海》第三折:“鍋里水滿了也,再放這枚金錢在內,用火燒著,只要火氣十分旺相,一時間將此水煎滾起來。”
(4).喻怒氣。《清平山堂話本·快嘴李翠蓮記》:“轉來轉去無定相,惱得心頭火氣沖。”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十二:“此老生平著述,全是一時火氣,不許今人低首古人,何嘗為解經講學起見。” 巴金 《月夜》:“ 唐錫藩 沒有做到鄉(xiāng)長,火氣大得很。”
(5).指欲火。《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七:“﹝知觀﹞一心想著 吳氏 日里光景,且把道童 太清 出出火氣。”
(6).中醫(yī)指引起發(fā)炎、紅腫、煩躁等癥狀的原因。《素問·五常政大論》:“火氣高明,心熱煩,嗌乾善渴。”《素問·至真要大論》:“火氣內發(fā),上為口糜嘔逆。”
成語(Idiom):火氣(huǒ qì)
發(fā)音(Pronunciation):h-woh chee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的怒氣、脾氣暴躁或易怒的情緒。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火氣是指人的怒氣和脾氣暴躁的情緒。當一個人的火氣很大時,他會容易發(fā)怒,情緒不穩(wěn)定。火氣也可以表示一種燃燒的狀態(tài),類似于火焰的燃燒。在中醫(yī)理論中,火氣還指人體內的炎癥和熱氣。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火氣這個成語常用于形容一個人脾氣暴躁,容易發(fā)怒。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在某個特定情況下情緒激動,或者生氣的狀態(tài)。比如,你可以說:“他今天火氣很大,對每個人都發(fā)脾氣。”或者“她的火氣特別大,一點小事就能讓她生氣。”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火氣這個成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人們認為人體內的火氣會影響一個人的情緒和健康。如果一個人的火氣過大,會導致情緒不穩(wěn)定,容易發(fā)怒。因此,人們用火氣來形容一個人的脾氣暴躁。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火氣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火”表示火焰,燃燒的狀態(tài);“氣”表示氣體、情緒。兩個字結合在一起,形成了表示脾氣暴躁的含義。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最近火氣很大,對每個人都發(fā)脾氣。
2. 她的火氣特別大,一點小事就能讓她生氣。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與火焰相關的形象來記憶這個成語。想象一個人內心有一團燃燒的火焰,代表他的脾氣暴躁。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脾氣相關的成語和表達,如“怒火中燒”、“火冒三丈”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媽媽的火氣很大,一點小事就能讓她生氣。
2. 初中生:我同學的火氣很大,經常對老師發(fā)脾氣。
3. 高中生:我朋友的火氣很大,一點小事就能讓他暴怒。
4. 大學生:考試失敗后,我火氣很大,對自己發(fā)脾氣。
5. 成年人:工作壓力大的時候,我火氣很大,容易發(fā)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