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藩
基本解釋
(1).指 漢明帝 子 千乘哀王 建 、 淮陽頃王 昞 、 濟陰悼王 長 。《后漢書·孝明八王傳贊》:“三藩夙齡, 黨 惟荒忒。” 李賢 注:“謂 千乘 、 淮陽 、 濟陰 并早歿也。”
(2).指 南朝 齊 之 會稽 、 南徐州 和 南兗州 。《文選·任昉<為范始興作求立太宰碑表>》:“六府臣僚,三藩士女,人蓄油素,家懷鈆筆。” 李善 注:“ 子良 又為 會稽 太守、 南徐州 刺史、 南兗州 刺史,斯謂之三藩也。”
(3). 清 稱 明 末之 福王 ( 朱由崧 )、 唐王 ( 朱聿鍵 )、 桂王 ( 朱由榔 )為三藩。參閱 清 楊陸榮 《三藩紀事本末》。
(4). 清 初封 明 降將 吳三桂 為 平西王 ,鎮 云南 ; 耿繼茂 為 靖南王 (后子 精忠 嗣),鎮 福建 ; 尚可喜 為 平南王 ,鎮 廣東 ,并稱三藩。《清史稿·吳三桂傳》:“是時 可喜 鎮 廣東 , 繼茂 子 精忠 鎮 福建 ,與 三桂 并稱‘三藩’,而 三桂 驕恣尤甚。” 康熙 十二年下令削藩, 吳三桂 、 尚之信 ( 可喜 子)、 耿精忠 相繼反 清 ,均被平定。史稱“三藩之亂”。《清史稿·吳三桂傳》:“是時 可喜 鎮 廣東 , 繼茂 子 精忠 鎮 福建 ,與 三桂 并稱‘三藩’,而 三桂 驕恣尤甚。” 康熙 十二年下令削藩, 吳三桂 、 尚之信 ( 可喜 子)、 耿精忠 相繼反 清 ,均被平定。史稱“三藩之亂”。
成語(Idiom):三藩
發音(Pronunciation):sān fā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三個地方或單位互相勾結、串通一氣。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三藩源自明代朱權《東華錄》,原指三個藩鎮相互勾結,聯合起來對抗中央政府。后來,這個成語的含義擴展為三個地方或單位之間互相勾結、串通一氣,以達到某種目的。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三藩常用于貶義,用來形容不正當的聯合行為或勾結團體。可以用于描述政治、商業、教育等領域中的勾結行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成語“三藩”的故事起源于明代朱權所著的《東華錄》。當時,明朝中央政府設立了三個邊境藩鎮,分別是遼東藩、山東藩和云南藩。這三個藩鎮相互勾結,聯合起來對抗中央政府,形成了一個勾結的團體。因此,后來人們用“三藩”來形容任何三個單位或地方相互勾結的情況。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三藩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沒有特定的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三家公司一直以來都在互相合作,形成了一個三藩之勢。
2. 這三個國家聯合起來,對抗中央政府,形成了一個三藩聯盟。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的方式來記憶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三個藩鎮互相勾結,形成了一個團體,來達到某種目的。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明代歷史,了解當時的政治格局和藩鎮制度,以及藩鎮與中央政府的關系。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們班的三個調皮鬼經常一起搗蛋,就像三藩一樣。
2. 初中生:這三個社團之間經常合作,形成了一個三藩聯盟。
3. 高中生:這三個政黨勾結起來,組成了一個三藩集團,對抗中央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