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Idiom):恐后無憑
發音(Pronunciation):kǒng hòu wú pí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事后無法提供證據或證明。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恐后無憑是由“恐”、“后”、“無”、“憑”四個字組成的成語。恐,表示害怕、擔心;后,表示事后;無,表示沒有;憑,表示依靠、憑借。這個成語的含義是指在事情發生后,無法提供確鑿的證據或證明。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這個成語多用于形容事后無法提供證據或證明的情況。可以用來形容某些事件或行為無法得到確鑿的證據,或者在法律案件中無法提供充分的證據。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關于這個成語的具體故事起源目前尚無確切資料。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恐后無憑的結構為“形容詞 + 后 + 無 + 憑”。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聲稱自己無辜,但恐后無憑,我們無法相信他的說辭。
2. 在沒有任何證據的情況下,恐后無憑,法官無法做出判決。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人在事情發生后,手里空空如也,表示沒有任何憑證。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相關成語和類似意思的詞語,比如“無憑無據”、“無中生有”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弟弟不小心打翻了花瓶,恐后無憑,我無法告訴媽媽是他干的。
2. 初中生:考試時作弊被老師發現,恐后無憑,我只好承認錯誤。
3. 高中生:他聲稱他有證據證明自己是無辜的,但恐后無憑,無法讓人相信他的說辭。
4. 大學生:在法庭上,律師無法提供確鑿的證據,恐后無憑,導致被告無法得到合理的判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