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Idiom):裝聾作啞
發(fā)音(Pronunciation):zhuāng lóng zuò yǎ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假裝聾啞,故意不回應或不表態(tài)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指故意裝作聽不見、說不出話來,以逃避責任或回避問題。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描述某人故意不回應或不表態(tài),以逃避責任或回避問題的情況。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根據(jù)古代傳說,有一位宰相名叫郭璞,他在官場上非常機敏,善于應對各種復雜的局面。有一次,他在朝廷上與一位權貴爭論時,對方無法反駁他的觀點,于是便故意裝作聾啞,不回應他的話語。郭璞看出對方的伎倆,但為了避免爭斗升級,他只好選擇裝聾作啞,不再與對方爭辯。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四個漢字組成的成語,每個字的意義分別是:裝(假裝)、聾(聽不見)、作(做)、啞(說不出話)。這四個字組合在一起,形象地描繪了一個人故意不回應或不表態(tài)的行為。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明明聽見了我的問題,卻裝聾作啞不回答。
2. 面對困難,他總是裝聾作啞,不愿承擔責任。
3. 當我問起他的決定時,他選擇了裝聾作啞。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lián)想記憶來記憶這個成語。例如,想象一個人戴著耳塞,嘴巴被貼住,裝作聽不見、說不出話來,就像是裝聾作啞一樣。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其他與言語相關的成語,例如“對牛彈琴”、“畫餅充饑”等,來拓展對成語的理解和應用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小學生:他考試作弊被老師發(fā)現(xiàn)了,但他裝聾作啞不承認。
初中生:面對同學的質疑,他選擇了裝聾作啞,不再解釋。
高中生:政府官員在記者會上經(jīng)常裝聾作啞,不回答重要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