逋竄
成語(Idiom):逋竄(bū cuàn)
發音(Pronunciation):bū cuà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逃跑,逃竄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逋竄指逃避追捕或逃跑的行為。形容犯罪嫌疑人或逃犯四處奔逃,不敢停留。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逋竄多用于形容犯罪嫌疑人或逃犯在警方追捕下四處逃竄的情景。也可用于形容其他人或事物在逃避追責或困境時的行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史記·平準書》:“逋竄之臣,非所以安社稷也。”這句話出自漢代史學家司馬遷所著的《史記》中的一篇。原文中的“逋竄之臣”指的是逃跑的官員,強調了逃避責任對國家社稷的危害。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逋竄是由兩個動詞組成的,表示逃跑的動作。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罪犯在警察的追捕下四處逋竄,最終還是被抓獲了。
2. 面對困境,他選擇了逋竄,而不是面對現實和解決問題。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逋竄”與逃跑的場景聯系起來,想象一個人在逃跑時四處奔逃的情景,以幫助記憶這個成語。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其他與逃跑相關的成語,如“逃之夭夭”、“逃脫”等,以擴展詞匯量和理解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8歲):小明在夢中逋竄,逃離了怪獸的追捕。
2. 初中生(14歲):這個小偷在逋竄時被警察逮捕了。
3. 高中生(17歲):面對學業和壓力,有些學生選擇逋竄,而不是面對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