蟛蜞
成語(Idiom):蟛蜞(péng qí)
發音(Pronunciation):péng qí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懦弱膽小,沒有骨氣。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蟛蜞原指一種小蟲,形似蜈蚣,但沒有毒性。成語“蟛蜞”借用這個蟲名,用以形容人膽小怯懦,沒有骨氣,畏縮不前。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膽小怯懦、沒有勇氣面對困難或挑戰的人。也可用于批評某人不敢正視問題,退縮不前。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成語“蟛蜞”最早出自《左傳·宣公十二年》:“宣公使人如楚,曰:‘猶豫而蟛蜞,不可以至于楚。’”故事中,齊國的宣公派遣使者前往楚國,但使者因為害怕困難和危險而猶豫不決,最終沒有勇氣前往楚國。這個故事中的“蟛蜞”形象,成為了形容膽小怯懦的代名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形容詞+名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蟛蜞不前,連面對老板都沒有勇氣。
2. 這個運動員蟛蜞了一下,沒敢跳過障礙物。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蟛蜞”與膽小怯懦的形象聯系起來,想象一個小蟲子在面對困難時退縮不前,從而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其他與勇氣、膽識相關的成語,如“勇往直前”、“膽大心細”等,以豐富詞匯。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蟛蜞不敢去向老師請教問題。
2. 初中生:在面對考試時,他蟛蜞不前,沒有勇氣嘗試更難的題目。
3. 高中生:他蟛蜞不敢向心儀的女孩表白。
4. 大學生:在面對未來的選擇時,他蟛蜞不決,不知道應該做什么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