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磔
基本解釋
分裂肢體。 明 王世貞 《將軍行》:“支磔將軍骸,分梟十二邊。”
成語(Idiom):支磔
發(fā)音(Pronunciation):zhī zhé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受到極刑的懲罰,引申為受到嚴厲的懲罰或折磨。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支磔一詞來源于古代的酷刑,指將人的四肢分別綁在四根木樁上進行折磨。因此,這個成語的基本含義是指受到極刑的懲罰。在現代漢語中,支磔一詞常常用來形容某人受到嚴厲的懲罰或折磨,比喻遭受到了極大的痛苦或困擾。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支磔這個成語通常用于形容某人受到嚴厲的懲罰或遭受到巨大的痛苦。可以用來描述在工作、學習或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和挫折,以及某些不公正的對待。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支磔一詞最早出現在古代的文獻中,用來描述古代的酷刑。具體的故事起源已經無從考證,但這個成語通過描述受到極刑的懲罰,引申為受到嚴厲的懲罰或折磨,形象地表達了遭受巨大痛苦的意思。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支磔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支”是動詞,表示綁住、束縛;“磔”是名詞,表示折磨、懲罰。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因為犯了重罪,最終被判處支磔。
2. 在這個公司里,如果你犯了錯誤,你會受到支磔的待遇。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來記憶這個成語。將“支”字聯想為綁住、束縛的意思,將“磔”字聯想為折磨、懲罰的意思。通過將這兩個意思聯結在一起,可以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如果你對古代的酷刑和刑罰有興趣,可以進一步了解支磔這個酷刑的具體細節(jié)和歷史背景。此外,還可以學習其他與懲罰和折磨相關的成語,如“鞭長莫及”、“虎口余生”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沒有完成作業(yè),老師讓我站在教室里,感覺像是被支磔了一樣。
2. 初中生:考試作弊是不對的,如果被老師發(fā)現,肯定會被支磔。
3. 高中生:我因為遲到被班主任罰站,感覺像是被支磔一樣受罰。
4. 大學生:如果你在考試中作弊被抓到,學校會給你嚴厲的處罰,相當于是被支磔了一番。
5. 成年人:在這個公司里,如果你犯了錯誤,你會受到支磔的待遇,甚至可能會被開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