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梏
基本解釋
手銬。 明 馮惟敏 《僧尼共犯》第二折:“生銅的手梏,熟鐵的腦箍,準備著官法如爐齊受苦!”
成語(Idiom):手梏
發音(Pronunciation):shǒu gù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手銬和腳鐐,用來限制人的自由。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手梏是由“手”和“梏”兩個字組成的成語。“手”指的是人的手,而“梏”指的是束縛、限制。手梏原本是用來束縛犯人的工具,也被用來比喻人在某種束縛或限制下失去自由。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手梏常用于形容人在某種外部或內部的限制下,無法自由行動或發展。例如,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在工作上或生活中受到種種限制,無法自由發展、創新或表達自己的意見。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手梏這個成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刑罰制度。在古代,手梏是一種用來束縛犯人的刑具,用來限制犯人的行動自由。后來,人們將手梏這個形象引申為一種比喻,用來形容人在某種束縛或限制下無法自由行動。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手梏是由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屬于動賓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一直生活在家庭的手梏之中,無法追求自己的夢想。
2. 這個項目受到了種種限制,如同一雙手梏束縛了我們的創新能力。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手用繩子或鏈條綁住的形象與手梏聯系起來,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另外,可以嘗試構造一些與手梏相關的聯想,如想象一個人的手被銬住,無法自由揮動的場景。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中國古代的刑罰制度,了解手梏在古代的使用方式和相關的法律制度。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的逃跑計劃被手梏所阻止。
2. 初中生:她覺得學校的規定對她來說就像是一種手梏。
3. 高中生:政治壓力成為了他追求藝術的手梏。
4. 大學生:社會的種種限制讓他感到身心被手梏束縛。
希望這個關于“手梏”的學習指南能對你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