赍子
成語(Idiom):赍子 (jī zǐ)
發音(Pronunciation):jī zǐ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在戰爭中把兒子送上戰場的父母。也用來比喻為國家、民族、事業等付出巨大犧牲的人。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成語“赍子”源自《孟子·滕文公下》:“滕文公問曰:‘赍(jī)子之患,其在於齊乎?在於魯乎?’孟子曰:‘在於齊。’”赍子原指將兒子送上戰場,以表達對國家的忠誠和犧牲精神。后來,這個成語也被引申為為國家、民族、事業等付出巨大犧牲的人。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描述為了國家、民族、事業等做出重大犧牲的人??梢杂糜谫澝滥切榱斯媸聵I、社會進步等付出巨大努力和犧牲的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成語“赍子”的故事起源于中國古代的戰爭時期。當時,為了國家的安寧和民族的團結,有些父母會把自己的兒子送上戰場,以表達對國家的忠誠和犧牲精神。這種行為被后人稱為“赍子”,并成為一種成語,用來比喻為國家、民族、事業等付出巨大犧牲的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要由兩個字組成,前一個字為“赍”,后一個字為“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是一位真正的赍子,為了救助災區的人民,毫不猶豫地奮斗了十年。
2. 這位科學家為了研究新藥,放棄了自己的家庭和個人時間,真是一位了不起的赍子。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以下方法記憶成語“赍子”:
1. 將“赍子”拆分成兩個部分,分別記憶其中的意思和含義。
2. 與“為國家、民族、事業等付出巨大犧牲的人”相關的形象進行聯想,如一位父親將自己的兒子送上戰場的形象。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中國古代戰爭時期的歷史背景,以及其他與成語“赍子”相關的成語和故事。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我的爸爸是一位赍子,他每天都為了我們的家庭付出很多努力。
2. 初中生(13-15歲):那位科學家通過自己的努力,成為了一位真正的赍子,為了人類的健康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3. 高中生(16-18歲):在歷史上,有很多人為了國家的獨立和民族的團結而成為了赍子,他們的犧牲精神令人敬佩。
4. 大學生及以上:作為一名年輕人,我們應該向那些為國家、民族和社會付出巨大努力的赍子學習,為了社會進步和人類的幸福而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