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鹽幽菽
成語(Idiom):配鹽幽菽
發音(Pronunciation):pèi yán yōu shū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比喻言辭優美,表達含蓄。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配鹽幽菽出自《左傳》,原意是指配制鹽和種植菽粟(豆類作物)時需要細致入微的操作。后來,這個成語引申為形容言辭優美、表達含蓄的修辭手法。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在文學作品、演講中常用于形容文字或言語的美感和含蓄。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左傳》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史書,記載了春秋時期的歷史事件。在《左傳》中,有一則故事講述了魯國大夫子貢與孔子的對話。子貢問孔子如何能夠言辭優美而不失含蓄,孔子回答說:“配鹽幽菽,馮其脂之澤。”這句話后來被引申為成語,用來形容修辭手法的美感和含蓄。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四個字的成語,由“配鹽”和“幽菽”兩個詞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文章配鹽幽菽,充滿了詩意。
2. 演講中運用了配鹽幽菽的修辭手法,使得觀眾深受感動。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配鹽幽菽”與精心調配的鹽和種植的菽粟(豆類作物)聯系起來,想象在烹飪和農耕過程中需要細致入微的操作,從而記憶該成語的基本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修辭手法相關的成語,如“辭章甲乙”、“辭害言直”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的詩歌配鹽幽菽,讀起來非常動聽。
2. 初中生:在作文中使用配鹽幽菽的修辭手法,能夠增加文章的文采。
3. 高中生:老師的演講運用了配鹽幽菽的手法,讓我們深受啟發。
4. 大學生:這篇論文配鹽幽菽,充滿了哲理和藝術的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