鉗髠
成語(Idiom):鉗髠
發音(Pronunciation):qián kū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們激烈爭斗或爭吵。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鉗髠由兩個字組成,鉗和髠。鉗是指用來夾住東西的工具,髠是古代剃頭的一種刑罰。鉗髠形象地比喻人們爭斗或爭吵的場景,形容爭斗激烈,雙方拼命爭斗的樣子。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人們激烈爭斗、爭吵的情景。可以用來形容兩個團隊、兩個人或者兩個陣營之間的激烈競爭或爭斗。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史記·刺客列傳》中記載了一個故事。戰國時期,齊國有兩個刺客,一個叫荊軻,一個叫趙盾。他們都想刺殺秦王。最后,荊軻成功刺殺秦王,而趙盾卻被秦王的衛兵抓住并處以了鉗髠的刑罰。這個故事成為了鉗髠這個成語的來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要由兩個漢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們為了爭奪這個職位鉗髠不休,爭斗了整整三個月。
2. 這兩個團隊鉗髠不休,爭得面紅耳赤。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鉗髠的意思與兩個字的形象進行聯系,想象兩個人用鉗子夾住頭發,形成激烈爭斗的場景。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類似的成語,例如針鋒相對、火并、拼死拼活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幼兒園:小明和小紅為了一塊糖果鉗髠不休,最后都哭了。
2. 小學生:我們班的兩個隊伍為了比賽的冠軍鉗髠不休,大家都很投入。
3. 中學生:同學們為了班級的領導崗位鉗髠不休,氣氛很緊張。
4. 高中生:他們兩個為了一個女孩鉗髠不休,最后女孩都被嚇跑了。
5. 大學生:兩個學生組織為了舉辦活動鉗髠不休,爭得面紅耳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