蛈蝪
成語(Idiom):蛈蝪 (tí lóu)
發音(Pronunciation):tí lóu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比喻人追求名利而丟掉了本分和廉恥。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蛈蝪原指一種飛行的昆蟲,它們在飛行時常常追逐對方,但往往因為過于瘋狂追逐而撞死在一起。后來,人們將這種昆蟲的行為比喻為追求名利而失去本分和廉恥的人。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這個成語常常用于批評那些為了追求個人利益而不擇手段、喪失道德底線的人。可以用來形容某些政治人物、商人或其他社會角色。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蛈蝪的起源故事并不明確,但它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出現頻繁,比如《莊子·外物》中就有“蛈蝪之徒”一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蛈蝪是由兩個單字組成的成語,其中“蛈”和“蝪”都是古代漢字,表示昆蟲的名稱。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為了追求利益,不顧道德底線,已經變成了一個徹頭徹尾的蛈蝪。
2. 這個公司的高層追求短期利益,不顧員工福利,真是一群蛈蝪。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蛈蝪”理解為一個沒有道德底線的人,追求名利,最終搞得一團糟。可以用動畫或卡通形象來幫助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相關成語,比如“蛇蝎心腸”、“利欲熏心”等,來擴大對于名利追求與道德底線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們班上有一個同學,為了得到老師的表揚,作弊了,真是一個蛈蝪。
2. 初中生:有些同學為了考試成績好,不擇手段,真是一群蛈蝪。
3. 高中生:一些學生為了追求名校錄取,不擇手段,做出了很多違反考試紀律的事情,真是一群蛈蝪。
4. 大學生:有些同學為了找到好的工作,不擇手段,甚至涉及到了違法犯罪,真是一群蛈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