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賞
基本解釋
第二等的獎賞。《呂氏春秋·當賞》:“ 文公 曰:‘輔我以義,導我以禮者,吾以為上賞。教我以善,強我以賢者,吾以為次賞。拂吾所欲,舉吾過者,吾以為末賞。三者所以賞有功之臣也?!?/p>
成語(Idiom):次賞(cì shǎng)
發音(Pronunciation):cì shǎ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對已經得到的賞賜不滿足,還想再得到更多。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次賞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次”指的是再次、另外一次,“賞”指的是獎賞、賞賜。次賞的含義是指一個人對已經得到的賞賜或獎勵不滿足,還想再得到更多。這個成語形象地描述了人們貪得無厭、不知滿足的心態。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次賞常常用于貶義的語境中,用來形容一個人貪婪、貪心的行為。可以用來形容某人一次次地追求自己的私利,不顧他人的利益。也可以用來形容某人對于得到的獎勵或賞賜總是不滿足,還想再得到更多。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次賞最早出現在《史記·韓非子列傳》中。故事講述了韓非子向趙武靈王進獻了一幅畫,趙武靈王非常喜歡,賞賜了韓非子一百兩黃金。然而,韓非子并不滿足這個賞賜,他還想再得到更多的賞賜。趙武靈王聽到后非常生氣,認為韓非子貪得無厭,于是將他趕出了宮殿。從此,次賞成為了形容人貪心不滿足的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次賞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四聲成語,其中“次”是形容詞,表示再次、另外一次的意思;“賞”是動詞,表示獎賞、賞賜的意思。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已經得到了許多獎勵,但他仍然次賞,不知滿足。
2. 這個人總是次賞,永遠不滿足于自己已經得到的東西。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次賞與貪心的形象聯系起來,形成記憶的聯想??梢韵胂笠粋€人得到了一個賞賜,但他并不滿足,還想再得到更多,表現出他的貪心和不知足的心態。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貪心、不知足相關的成語,如貪得無厭、不知滿足等。同時,也可以學習相關的故事和寓言,了解貪心與滿足的道德教育。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8歲):他每次得到好成績后,總是次賞,想要再多得到一些獎勵。
2. 初中生(14歲):這個人次賞的心態讓他失去了很多朋友,大家都不喜歡他的貪心。
3. 高中生(17歲):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中,我們要學會知足常樂,不要總是次賞,否則只會讓自己變得不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