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Idiom):駟不及舌
發音(Pronunciation):sì bù jí shé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說話迅速連續,不及停頓。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駟不及舌是一個形容詞性成語,由“駟馬”、“不”、“及”和“舌頭”四個詞組成。其中,“駟馬”指的是四馬并轡,形容速度非常快;“不及”表示無法趕上;“舌頭”指的是人的舌頭。整個成語的意思是形容說話快得像四匹馬奔跑一樣,連續而迅速,毫無停頓。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駟不及舌常常用來形容一個人說話非常快,連續不斷,很難打斷或跟上他的思路。這個成語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在演講、辯論或者激烈的討論中表現出的口才和思維的敏捷。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關于駟不及舌的故事并不多見,但據說這個成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一個故事。相傳,戰國時期的齊國有一位名叫孟嘗君的貴族,他非常喜歡辯論和言辭之間的較量。有一次,孟嘗君與一位來自楚國的辯士進行了一場激烈的辯論。孟嘗君的辯論技巧非常高超,他說話快得像四匹馬奔跑一樣,連續而迅速,使得對方無法打斷或跟上他的思路。最終,孟嘗君以駟不及舌的辯才贏得了這場辯論。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成語“駟不及舌”由四個詞組成,每個詞的意思如下:
- 駟(sì):四匹馬并駕,形容速度非常快。
- 不(bù):表示否定。
- 及(jí):趕得上。
- 舌(shé):人的舌頭。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在辯論中駟不及舌,讓對手無從反駁。
2. 她說話駟不及舌,一口氣說了好幾個小時。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來記憶這個成語。想象一個人在說話時,嘴巴像四匹馬一樣快速奔跑,連續而迅速,形成一個駟不及舌的形象。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如果你對成語感興趣,可以繼續學習其他類似的成語,如“滔滔不絕”、“口若懸河”等。通過學習成語,可以豐富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提高對語言的理解和運用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我妹妹在講故事時駟不及舌,一口氣說完了整個故事。
2. 初中生(13-15歲):老師提問的時候,有些同學會駟不及舌地回答,因為他們思維敏捷。
3. 高中生(16-18歲):辯論比賽中,他的辯論技巧非常高超,駟不及舌地反駁了對方的觀點。
4. 大學生及以上(18歲以上):在演講比賽中,他的口才非常出色,駟不及舌地表達了自己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