蠥蟲
成語(Idiom):蠥蟲(niè chóng)
發音(Pronunciation):niè chó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毒蟲。比喻心地狠毒、殘忍的人。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蠥蟲是由“蠹”和“蟲”兩個字組成。蠹指能夠侵蝕、破壞的蟲子,而蟲則指一般的昆蟲。蠥蟲成語比喻心地狠毒、殘忍的人,其行為像毒蟲一樣危害他人。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蠥蟲一詞常用于形容那些以惡意傷害他人、不擇手段達到目的的人。可以用于描述某人的行為惡劣、心機深沉、不擇手段等負面特征。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蠥蟲一詞最早出現在《詩經·小雅·鹿鳴之什·鹿鳴》一篇中。這篇詩描寫了一只鹿受到蠥蟲的侵害,從而引發了對于蠥蟲的比喻。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蠥蟲是一個形容詞性的成語,由兩個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心狠手辣,真是個蠥蟲。
2. 這個人表面上看起來很和善,實際上卻是個蠥蟲。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蠥蟲的發音與“捏蟲”相聯想,捏蟲表示捏住蟲子,傳達了蠥蟲的含義。此外,可以通過與“惡蟲”類似的發音來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蠥蟲相關的成語,如“蠹國殘民”、“毒蛇猛獸”等,以擴大詞匯量和理解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那個欺負同學的人真是個蠥蟲,我們都不喜歡他。
2. 初中生:他的手段真是陰險,完全是個蠥蟲。
3. 高中生:他為了達到目的,不擇手段,簡直是個蠥蟲。
4. 大學生:這個人表面上看起來很友善,實際上卻是個心思毒辣的蠥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