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棹
成語(Idiom):放棹(fàng zhǎo)
發音(Pronunciation):fàng zhǎo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放下槳,停下劃船,比喻停止行動,不再繼續。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放棹是一個用來比喻停止行動,不再繼續的成語。在古代,人們劃船時,需要不斷地用力劃動槳才能行進。而放下槳,則意味著停止劃船,船只就會停止前進。因此,放棹成為了表示停止行動的比喻。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放棹常用于描述某人或某事停止行動、不再繼續。例如,可以用于描述某人放棄某項工作或計劃,也可以用于形容某事情不再進行或停止發展。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放棹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史記·鄒陽列傳》。故事中,鄒陽是一個古代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他在戰爭中率領軍隊與敵人作戰。有一次,他的軍隊在戰斗中遭遇到強大的敵人,士兵們感到非常害怕,紛紛表示要撤退。鄒陽則用放棹來比喻停止行動,表示不再退縮,最終鼓舞士氣,成功打敗了敵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放棹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放”(fàng)是動詞,表示放下、停止;“棹”(zhǎo)是名詞,表示槳。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原本計劃要去旅行,但最后還是放棹了。
2. 這個項目遇到了很多困難,最終被迫放棹了。
3. 在困境面前,我們不能輕易放棹,要堅持到底。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與劃船的動作聯系起來記憶這個成語。想象自己劃船,然后突然放下槳,停止劃船,表示停止行動。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停止行動相關的成語,如“止步”、“停筆”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在打籃球的時候,突然放棹了,不敢繼續往前跑了。
2. 初中生:考試的時候,我發現自己已經不會做了,只能放棹,放棄這道題。
3. 高中生:我原本打算參加學校的辯論比賽,但因為其他事情太忙,最后只能放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