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喪
基本解釋
謂喪事從簡。《墨子·節葬下》:“上欲中圣王之道,下欲中國家百姓之利,故當若節喪之為政,而不可不察此者也。”
成語(Idiom):節喪(jié sàng)
發音(Pronunciation):jié sà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失去節操、道德準則,行為不端或喪失原則,喪失了應有的節制和廉恥。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節喪一詞由兩個字組成,節指的是人的道德準則和原則,喪則代表人的行為失去了節制和廉恥。節喪形容一個人喪失了應有的道德修養和原則,行為不端,不合規范。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一個人的行為不端,失去了應有的道德操守和原則。可以用來批評、警示或諷刺那些喪失廉恥、無法無天的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節喪一詞最早出現在《韓非子·詩言》一書中。相傳韓非子是戰國時期的一位思想家和政治家,他在這本書中講述了很多關于政治和社會道德的觀點。節喪一詞則是他用來批評那些行為不端、喪失原則的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節喪是一個形容詞+動詞的結構,形容詞節修飾動詞喪,表示行為失去了節制和廉恥。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官員貪污受賄,完全是節喪之徒。
2. 他為了達到目的不擇手段,真是節喪到了極點。
3. 這個人連最基本的道德底線都沒有,真是節喪之人。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節喪”拆分為“節”和“喪”來記憶。節指的是道德準則和原則,喪則代表行為失去節制和廉恥。可以通過想象一個人喪失了應有的道德修養和原則,行為不端的形象來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了解相關的成語和詞語,如“無恥”、“無德”等,進一步擴展對于道德操守和行為規范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們班上有個同學老是作弊,真是節喪得很。
2. 初中生:那個學生為了贏得比賽,不擇手段,節喪得太厲害了。
3. 高中生:有些同學在考試中抄襲,這樣的行為真是節喪到了極點。
4. 大學生:某些學生為了利益不顧道德,喪失了應有的節制,真是節喪之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