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陀
基本解釋
◎ 頭陀 tóutuó
[梵dhūta;mendicant Buddhist monk] 原意為抖擻浣洗煩惱。佛教僧侶所修的苦行。后世也用以指行腳乞食的僧人。又作“馱都、杜多、杜荼”
近義詞
英文翻譯
1.mendicant Buddhist monk
詳細解釋
亦作“ 頭陁 ”。梵文dhūta的譯音。意為“抖擻”,即去掉塵垢煩惱。因用以稱僧人。亦專指行腳乞食的僧人。 南朝 齊 王屮 《頭陀寺碑文》:“以法師景行 大迦葉 ,故以頭陀為稱首。”《法苑珠林》卷一○一:“西云頭陁,此云抖擻,能行此法,即能抖擻煩惱,去離貪著,如衣抖擻,能去塵垢,是故從喻為名。” 宋 洪邁 《夷堅乙志·張淡道人》:“其徒有頭陁一人,又祕藏紙畫牛一頭,每與客戲。”《西游記》第十七回:“話説 孫行者 一觔斗跳將起去,諕得那 觀音院 大小和尚并頭陀、幸童、道人等一個個朝天禮拜。” 清 鄭燮 《道情》之三:“老頭陀,古廟中,自燒香,自打鐘;兔葵燕麥閒齋供。”
成語(Idiom):頭陀(tóu tuó)
發音(Pronunciation):tóu tuó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的頭顱。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頭陀是由“頭”和“陀”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頭”是指人體上的頭部,而“陀”是指陀螺。成語中的“陀”并非指實際的陀螺,而是借用陀螺的形狀來形容人的頭部。因此,“頭陀”一詞的基本含義是指人的頭顱。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頭陀一詞常用于形容人的頭部或頭顱。可以用于日常生活中的描述,也可以用于文學作品中的描寫。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晉書·王敦傳》中有這樣一個故事:王敦是晉朝末年的名將,他的頭顱非常大,被稱為“頭陀”。后來,人們就用“頭陀”一詞來形容人的頭部。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成語“頭陀”的結構比較簡單,由兩個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頭陀大得驚人。
2. 她戴著一頂華麗的帽子,顯得頭陀更加醒目。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的方式來記憶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巨大的陀螺,代表人的頭部,這樣就能夠記住“頭陀”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人體相關的成語,如“目瞪口呆”、“手舞足蹈”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他摔倒了,磕破了頭陀。
2. 初中生(12-15歲):他的頭陀被朋友們戲稱為“大水桶”。
3. 高中生(15-18歲):她的頭陀像個藝術品,讓人過目不忘。
4. 大學生(18歲以上):在這個寒冷的冬天,戴上一頂帽子保護頭陀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