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民
基本解釋
(1).指賢者。因其明乎天理,適乎天性,故稱。《莊子·庚桑楚》:“人之所舍,謂之天民;天之所助,謂之天子。”《孟子·盡心上》:“有天民者,達可行於天下而后行之者也。” 宋 陳師道 《理究》:“賢而在下謂之天民,賢而在上謂之天吏。” 明 方孝孺 《林泉讀書齋銘》:“匪學奚知,匪行奚臻,主敬立誠,卓為天民。”
(2).指人民;普通人。《禮記·王制》:“少而無父者謂之孤,老而無子者謂之獨,老而無妻者謂之矜,老而無夫者謂之寡,此四者天民之窮而無告者也。”《墨子·非攻下》:“夫取天之人,以攻天邑,此刺殺天民。” 清 魏源 《長沙秋懷》詩之四:“我本赤子一,天民天自育。”
成語(Idiom):天民
發音(Pronunciation):tiān mí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天下人民,指全體國民。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天民一詞源自《尚書·大禹謨》,原意為上天所賦予的人民,即全體國民。在古代中國,天民一詞常用來形容國家的統治者對人民的關懷和保護,也表達了人民對國家的忠誠和歸屬感。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天民一詞常用于描述國家與人民之間的關系,強調國家的統一和人民的集體意識。在現代社會,天民也常用來指代全體國民,表達國家和人民的緊密聯系。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天民一詞最早出現在《尚書·大禹謨》中,是古代中國封建統治者對人民的稱謂。這個詞語體現了古代統治者對人民的關懷和保護,同時也表達了人民對國家的忠誠和歸屬感。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天民是由“天”和“民”兩個字組成的,其中“天”表示上天、天地,而“民”表示人民、百姓。結合在一起,表示全體國民。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我們要為天民的利益而努力奮斗。
2. 統治者應當牢記自己的責任,保障天民的福祉。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天民的發音拆分為“天”和“民”,并聯想“天下人民”的意思,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政治制度和統治者與人民的關系,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運用天民一詞。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們要努力學習,將來為天民的幸福貢獻力量。
2. 初中生:作為天民的一員,我們應該積極參與社會公益活動。
3. 高中生:了解天民的需求,是政府制定政策的重要依據之一。
4. 大學生:作為天民的一份子,我們應該為社會的發展做出貢獻。